师夷长技,杰地亚将领先的建筑设计带入中国

2021-09-18 14:51:54
杰地亚
872

2020年5月15日,杰地亚集团董事长James Wang先生接受了北京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王力红人馆》栏目的专访。在采访过程中,James Wang与主持人王力就个人成长经历及杰出贡献、杰地亚集团的创立与发展、国内外建筑市场的异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主持人:您当时为什么来北京创业?

James Wang:

我于1974年从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毕业,在台湾陈其宽建筑师事务所(贝聿铭前合伙人)工作,于1977年来到了美国芝加哥攻读硕士学位。芝加哥是美国整个建筑历史,乃至建筑流派的发源地。现代建筑、古典建筑、原生建筑、鲍豪斯建筑等有名的建筑大师都是从这里诞生的。我先在IIT(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研究所读研,IIT建筑系是由现代建筑之父Mies Van der Rohe创建的,他在美国以及世界是非常有名的;后来我在伊利诺伊香槟城的伊利诺大学(UI)建筑系研究所继续深造,并顺利拿到硕士学位,UI在全美国也是排名现代建筑之父前10的大学。

毕业后,我在芝加哥的MGEF建筑师事务所任职。用了6年的时间,我从最开始的绘图员到担任全公司的设计总监,管理30余人的建筑师团队。在80年代的美国,要想在白人的公司里有所发展,对于一个华人来讲,要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和辛苦!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我依然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实力来赢得目前的一切。

后来,我随父母来到加州。加州的建筑以低密度、低层开发为主,讲究环境与自然融合的生态建筑,大部分为木构造的房子,限高4层。而在芝加哥,我所接触的大部分设计项目为30-50层的高楼大厦。有一次,事务所接到一个高层五星级酒店综合体的项目,在圣地亚哥山谷Mission Valley区里,但由于那个区域一个半月后就会改成禁建区,所以时间非常紧迫。因为整个公司里只有我有丰富的高层建筑设计经验,于是公司把这个项目交给了我。我带领一个5人团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整套方案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图的全部工作,并如期完成报批及施工许可证手续。也就从这个项目开始,这家公司在圣地亚哥从低层建筑设计领域正式迈入高层建筑设计的领域。

后来我与来自中国台湾的房地产投资商,在洛杉矶成立了公司James Wang Design Group,我负责整个洛杉矶地区的业务。洛杉矶的甲方客户,有不少在中国投资房地产,邀请我来到中国。我先在上海做了几个非常成功的项目。当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规模宏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杰地亚建筑咨询公司诞生了。

主持人:您最满意的作品有哪些?

James Wang:

在40年设计生涯中,我做过上千件设计项目,其中不乏很多成功的案例,这里简单说两个。

华南mall

这个项目占地60多万平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民间投资的美式购物中心,比现在的迪拜Mall还要大。我们把它设计成一个开放式的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超市、百货、酒店、办公、住宅等一站式的购物公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重复建筑,成功打造了购物小镇模式。美国时代杂志和Discover Channle都为此做过专题报道,当时号称为世界第七大奇迹。

世贸天阶

世贸天阶是让我非常自豪的一个项目,如今也在引领中国的设计潮流。虽然现在很多人在模仿,但真的从未被超越。巨大的天幕不仅定位展示放映功能,还有很多其他商业理念在里面,比如跟游客互动,进而创造经济效益。

主持人:您觉得目前国内的建筑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James Wang:

我订阅了几乎所有国外出版的建筑杂志和期刊。我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12小时,剩下的时间除了休息就是在查阅资料学习。我觉得现在很多中国的建筑设计思路和理念及材料与国外部分地区相比,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良。

现在中国讲究装配式建筑,以省钱、节能、高效为准则。其实装配式建筑在国外,早在三四十年前就做了,这已不是新课题。但目前中国把它当作新课题,还一直没有形成完善统一的标准。理论上讲,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要比现场施工成本高,因为装配式要求加工工艺和施工工艺更高,但长远来看是有益的,因为后期会节省能源消耗。实际上,现场施工和装配式建筑在能效方面,如果用同样的施工工艺和材料的话,结果是一样的。装配系统在国外用的多,所有东西在工厂做完,到工地只需要组装就可以,节省了很多人力。相比而言,中国人工便宜,材料贵。所以,如果人工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材料成本相对下降,做装配式建筑就更有利了。

主持人:您为中国的建筑行业做了哪些贡献?

James Wang:

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四项。

外墙外保温

中国在1993年还没有外墙外保温的概念,做的多是外墙内保温。我觉得外墙内保温效果不好,装修起来有很多问题。1994年,我在北京设计别墅,我推荐使用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当时这种系统材料在中国还没有使用,没有设计标准,导致完工后无法验收。于是我把国外的整套资料带到中国,并全部翻译成中文,向建设部申请,并被批准。从此,中国开始推广并使用外墙外保温,现在在中国建筑界已经是一项普世标准了。

分户式中央空调

1994年,当时中国没有分户式中央空调。为了使每家每户能单独使用中央空调,我引进了分户式中央空调,现在慢慢也变成中国高端精装房的一个标准。

分户采暖炉

在90年代,中国北方每一个小区集中供暖,维护成本很高。供暖时间统一,没有弹性。比如对住别墅的外国人来讲,圣诞假期他们要回国度假,房子在无人居住的情况下还被供暖,管道需要不断维修,由此造成浪费。为此,我建议甲方分户采暖,如壁挂炉。这样每家能按照个体需求自主使用,在方便的同时也节省能源。

地源热泵

中国以前没有地源热泵,也没有水源热泵。当时我有个6000多平米的会所项目,但项目所在地没有热源,没法解决冬季采暖问题。于是我推荐使用地源热泵,与国内空调所合作制定了标准,并进行推广,解决了采暖和空调的双向问题,现在中国内地也都普遍使用了。

我会把环保、绿色、生态、人性化的最新设计理念融入到我的设计中,改善提升国人的生活水平,为国内设计界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同时,我希望国内的建筑设计水平能与国际并驾齐驱,以后国内的重大项目不用再仰赖国外的建筑设计师,浪费国家资源,让中国建筑设计师能走进世界,则我也与有荣焉。

热门案例